母乳喂养(推荐)
喂养频率:出生 1-3 天内,每 1-3 小时喂 1 次(每天 8-12 次);3 天后可根据宝宝饥饿信号(如咂嘴、扭动、哭闹)喂养,无需严格卡点。
正确姿势:常用 4 种姿势,需确保宝宝 “含乳正确”(含住乳晕而非仅乳头,避免乳头皲裂):
摇篮式:妈妈坐姿,用手臂托住宝宝头部,使宝宝腹部紧贴妈妈腹部,嘴巴对准乳头。
侧躺式:妈妈与宝宝侧身相对,腹部相贴,适合夜间喂养,避免妈妈疲劳。
橄榄球式(环抱式):妈妈将宝宝抱在身体一侧,手臂支撑宝宝头部和背部,适合剖腹产妈妈、早产儿或双胞胎。
交叉式:与摇篮式类似,用对侧手臂托住宝宝头部(如喂左侧乳头用右手托),适合新手妈妈掌握含乳。
喂养后护理:每次喂完后,必须竖抱宝宝(让宝宝头部靠在妈妈肩膀上),轻拍其背部 10-15 分钟,直到宝宝打出 “饱嗝”,避免吐奶、溢奶导致呛咳或窒息。
配方奶喂养(母乳不足或特殊情况时)
奶量控制:
出生 1-3 天:每次 15-30ml,每天 6-8 次;
4-7 天:每次 30-60ml,每天 6-7 次;
1-2 周:每次 60-90ml,每天 5-6 次(具体按需调整,以宝宝喝完不哭闹、体重正常增长为准)。
冲调要点:严格按配方奶说明的 “水:粉比例” 冲调(先加水再加粉,避免浓度过高增加肠胃负担,或浓度过低导致营养不足);冲调水温控制在 40-45℃(用手腕内侧试温,不烫即可),避免高温破坏营养。
器具:奶瓶、奶嘴、奶瓶刷需每次使用后用沸水煮沸(煮沸后持续 5 分钟),或用锅,避免感染。
脐带护理:预防感染
新生儿脐带一般在出生后 7-14 天脱落,脱落前是易侵入的部位,护理核心是 “保持干燥、定期、观察异常”。
1. 步骤
准备:医用棉签、75% 酒精(或碘伏,酒精更彻底,碘伏刺激性更小,可任选一种);
操作:家长洗净双手,轻轻提起脐带残端(避免用力拉扯),用蘸有酒精的棉签从脐带根部(与腹部连接处)向外螺旋式擦拭(根部和残端,避免只擦表面),每天 2 次(早晚各 1 次),每次排便后若污染脐带,需额外 1 次。
2. 注意事项
避免脐带沾水:脐带未脱落前,洗澡时用防水脐贴保护(洗完后立即取下并),若不慎沾水,需用干棉签吸干后重新;
不要包裹脐带:穿宽松的纸尿裤(将纸尿裤上缘往下折,避免摩擦脐带残端),保持脐带暴露在空气中,促进干燥脱落;
观察异常:若出现以下情况,需立即就医:
脐带根部、渗液(黄色 / 绿色脓液,有臭味);
脐带周围皮肤发热、硬肿;
宝宝出现发热(体温>37.5℃)、拒奶、哭闹不止等症状。
新手家长常见误区
误区 1:给新生儿绑腿—— 新生儿腿部弯曲是正常生理现象(因在子宫内长期蜷缩),无需绑腿,绑腿会影响髋关节发育,可能导致髋关节脱位。
误区 2:频繁给新生儿剃胎发—— 胎发会自然脱落,频繁剃发易损伤头皮毛囊,增加感染风险,若需理发,用婴儿专用理发器(留 1-2cm 长度)。
误区 3:宝宝哭闹就喂奶—— 哭闹可能是困了、尿了、不舒服,需先排查原因,再针对性安抚,避免过度喂养(导致腹胀、吐奶)。
误区 4:自行给宝宝用药—— 新生儿肝肾功能未发育,用药需严格遵医嘱(如退烧药、感冒药,不可用成人药或随意增减剂量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