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后妈妈护理:
生活护理:营养膳食搭配、协助产妇全身擦浴。
专业护理:产褥期观察、护理,产后心理指导,协助母乳喂养、乳房保健护理。
健康指导:协助产妇做产褥操,帮助产妇恢复健康。
日常服务:产妇营养餐制作,为产妇及婴儿清洗衣物,打扫房间卫生等。
安全护理:规避潜在风险
新生儿自我保护能力为零,家长需提前排查环境中的安全隐患,重点注意以下几点:
避免窒息风险:
床上不放置枕头、被子、毛绒玩具,喂奶后竖抱拍嗝,避免吐奶呛咳;
给宝宝穿衣服时,先穿袖子再穿头部,避免衣物捂住口鼻;
不要让宝宝独自睡在沙发、成人床(成人翻身易压到宝宝,或宝宝滚落),需睡在婴儿床。
避免风险:
冲奶、洗澡前必须试温(水温 38-40℃,奶温 40-45℃);
避免宝宝靠近暖气、热水袋(若用热水袋,需用毛巾包裹,温度不超过 50℃,且不直接接触宝宝皮肤)。
避免感染风险:
接触宝宝前必须洗手(尤其是外出后、换尿布后、喂奶前);
避免过多亲友探望(尤其是感冒、发烧的人),减少交叉感染;
宝宝的衣物、毛巾、纸尿裤需单独清洗,避免与成人衣物混洗(成人衣物多)。
喂养姿势:兼顾舒适与防呛奶
正确姿势能帮助宝宝顺利吞咽,减少呛奶、吐奶风险,常见姿势有 3 种:
摇篮式(常用):妈妈坐姿,用手臂托住宝宝的头部和身体(宝宝的头部略高于躯干,背部靠在妈妈手臂上),使宝宝的腹部紧贴妈妈腹部,奶瓶倾斜 45°,让奶嘴充满奶液(避免奶嘴中有空气,导致宝宝吸入过多空气)。
侧躺式:妈妈和宝宝都侧躺(方向一致),宝宝的头部与妈妈胸部平齐,奶瓶从宝宝侧面倾斜送入,适合夜间喂养(注意避免妈妈睡着后压到宝宝)。
抱球式(防吐奶):将宝宝的身体靠在妈妈的前臂上,宝宝的头部略高于脚部,另一只手握住奶瓶,适合容易吐奶、胀气的宝宝(减少奶液反流)。
喂养过程:观察宝宝状态,控制喂养速度
奶嘴充满奶液:喂养时始终保持奶瓶倾斜,确保奶嘴内没有空气(若奶嘴一半是奶、一半是空气,宝宝会吸入大量空气,导致胀气、打嗝)。
控制喂养速度:避免宝宝吃得太快(如奶嘴孔过大时,奶液会快速流出,宝宝易呛奶),若发现宝宝吞咽过急、呼吸急促,可暂停喂养,轻拍宝宝背部,待其呼吸平稳后再继续。
观察宝宝反应:喂养中注意观察宝宝的表情(如是否有皱眉、哭闹,可能是温度不适或姿势不舒服)、吞咽情况(是否有呛咳、吐奶),若宝宝出现面色发紫、剧烈咳嗽,需立即停止喂养,将宝宝竖抱,头靠在妈妈肩上,轻拍背部排出异物。
按需喂养,不强迫:新生儿期(0-1 个月)通常每 2-3 小时喂养一次,每次喂养量约 30-60ml(具体量需根据宝宝的饥饿信号调整,如宝宝咂嘴、扭动身体、哭闹时再喂),避免强迫宝宝喝完瓶中剩余的奶(过度喂养易导致宝宝肠胃负担加重,引起肥胖或吐奶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