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后妈妈护理:
生活护理:营养膳食搭配、协助产妇全身擦浴。
专业护理:产褥期观察、护理,产后心理指导,协助母乳喂养、乳房保健护理。
健康指导:协助产妇做产褥操,帮助产妇恢复健康。
日常服务:产妇营养餐制作,为产妇及婴儿清洗衣物,打扫房间卫生等。
健康监测:及时发现异常
新生儿无法用语言表达不适,家长需通过 “观察体征、记录数据” 判断健康状况,重点监测以下指标:
1. 体温监测
测量方式:优先选择腋下测温(安全、方便),将体温计水银端放在宝宝腋窝中央,夹紧 5 分钟,正常体温为 36-37.2℃;避免口腔 / 肛门测温(新生儿不配合,易损伤黏膜);
异常处理:
体温>37.5℃:先减少衣物、降低室温,1 小时后复测,若仍发热(>38℃),需就医(新生儿发热可能提示感染,不可自行用药);
体温<36℃:立即用毛毯包裹宝宝保暖,喂温奶(提升体温),若体温持续偏低,需就医(可能提示保暖不足或疾病)。
2. 排便与排尿监测
排便:
新生儿出生 24 小时内需排出 “胎便”(墨绿色、粘稠,无臭味),若 24 小时未排便,需就医(排除肠道畸形);
母乳喂养宝宝:1-2 周内每天排便 2-5 次(黄色、糊状),2 周后可能减少至每天 1 次或隔天 1 次(正常现象,因母乳吸收好);
配方奶喂养宝宝:每天排便 1-3 次(黄色、较稠);
异常情况:排便带血(鲜红色 / 黑色)、水样便(每天>6 次)、(排便困难、大便干结,持续 2 天以上),需就医。
排尿:
出生 24 小时内排尿 1-2 次(尿液偏黄,因胎尿浓缩),3 天后每天排尿 6-8 次(尿液清澈或淡黄色);
异常情况:24 小时排尿<3 次(可能提示喂养不足或脱水)、尿液持续深黄(可能提示黄疸加重),需就医。
3. 黄疸监测
生理性黄疸:出生 2-3 天出现,4-6 天达到高峰,7-10 天消退(早产儿可能持续 2-4 周),表现为面部、眼白发黄,宝宝精神好、吃奶正常,无需特殊处理(可适当晒太阳,每天 10-15 分钟,避免暴晒,保护眼睛和会阴部);
病理性黄疸:出生 24 小时内出现、持续超过 2 周(足月儿)/4 周(早产儿)、黄疸程度重(蔓延至躯干、四肢)、宝宝拒奶、嗜睡,需立即就医(可能需蓝光,避免胆红素脑病)。
安全护理:规避潜在风险
新生儿自我保护能力为零,家长需提前排查环境中的安全隐患,重点注意以下几点:
避免窒息风险:
床上不放置枕头、被子、毛绒玩具,喂奶后竖抱拍嗝,避免吐奶呛咳;
给宝宝穿衣服时,先穿袖子再穿头部,避免衣物捂住口鼻;
不要让宝宝独自睡在沙发、成人床(成人翻身易压到宝宝,或宝宝滚落),需睡在婴儿床。
避免风险:
冲奶、洗澡前必须试温(水温 38-40℃,奶温 40-45℃);
避免宝宝靠近暖气、热水袋(若用热水袋,需用毛巾包裹,温度不超过 50℃,且不直接接触宝宝皮肤)。
避免感染风险:
接触宝宝前必须洗手(尤其是外出后、换尿布后、喂奶前);
避免过多亲友探望(尤其是感冒、发烧的人),减少交叉感染;
宝宝的衣物、毛巾、纸尿裤需单独清洗,避免与成人衣物混洗(成人衣物多)。
器具选择与清洁
核心器具:选择适合宝宝月龄的奶瓶(建议玻璃或食品级 PP 材质,150-240ml 容量)、配套奶嘴(新生儿选 “圆孔慢流速”,避免呛奶)、奶瓶刷(软毛,区分瓶身和奶嘴刷)、锅(蒸汽或煮沸均可)。
清洁流程:
每次使用后,先用流动温水冲洗奶瓶 / 奶嘴,去除残留奶液(避免奶渍干涸后难清洁);
用奶瓶刷彻底刷洗瓶底、瓶口螺纹处、奶嘴孔及奶嘴内侧(重点清理奶液残留死角);
:新生儿期建议每次喂养前都,可将器具放入沸水中煮 5-10 分钟(奶嘴煮 3 分钟即可,避免老化),或用蒸汽锅按说明操作;
后取出,放在干净的架上晾干,避免用抹布擦拭(防止二次污染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