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生儿护理:
生活护理:指导正确哺乳、喂养、呵护、洗澡、穿衣、换洗尿布、物品。
专业护理:婴儿洗澡、抚触、按摩,体温测量、大小便观察,口腔、黄疸、脐部护理,臀红、尿布疹、发热、腹泻、、啼哭的观察及护理。
潜能开发:早期智力开发,婴儿被动操,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。
母乳喂养(推荐)
喂养频率:出生 1-3 天内,每 1-3 小时喂 1 次(每天 8-12 次);3 天后可根据宝宝饥饿信号(如咂嘴、扭动、哭闹)喂养,无需严格卡点。
正确姿势:常用 4 种姿势,需确保宝宝 “含乳正确”(含住乳晕而非仅乳头,避免乳头皲裂):
摇篮式:妈妈坐姿,用手臂托住宝宝头部,使宝宝腹部紧贴妈妈腹部,嘴巴对准乳头。
侧躺式:妈妈与宝宝侧身相对,腹部相贴,适合夜间喂养,避免妈妈疲劳。
橄榄球式(环抱式):妈妈将宝宝抱在身体一侧,手臂支撑宝宝头部和背部,适合剖腹产妈妈、早产儿或双胞胎。
交叉式:与摇篮式类似,用对侧手臂托住宝宝头部(如喂左侧乳头用右手托),适合新手妈妈掌握含乳。
喂养后护理:每次喂完后,必须竖抱宝宝(让宝宝头部靠在妈妈肩膀上),轻拍其背部 10-15 分钟,直到宝宝打出 “饱嗝”,避免吐奶、溢奶导致呛咳或窒息。
睡眠护理:保障生长发育
新生儿每天需睡眠 16-20 小时,睡眠质量直接影响生长分泌,护理核心是 “营造安全睡眠环境、培养正确睡眠习惯”。
1. 睡眠环境
温度与湿度:室温控制在 22-25℃,湿度 50%-60%(可用温湿度计监测,干燥时用加湿器,避免宝宝呼吸道干燥);避免空调 / 风扇直吹宝宝,可调整风向或用挡风板。
光线与声音:白天保持柔和自然光(帮助宝宝区分昼夜),夜间用小夜灯(亮度以能看清宝宝为准,避免强光刺激);保持环境安静,避免突然巨响(可轻声白噪音辅助睡眠,模拟子宫环境)。
床品选择:
床垫:选择软硬适中的婴儿床垫(避免过软导致窒息风险,过硬影响舒适度);
床品:仅铺婴儿床单,不使用枕头、被子、毛绒玩具(新生儿颈部肌肉未发育,枕头易导致窒息;被子易捂住口鼻,可用襁褓或睡袋替代,保暖且安全);
睡姿:优先仰卧(美国儿科学会推荐,降低婴儿猝死综合征风险),避免俯卧(除非医生指导,如早产儿需俯卧促进肺部发育);若宝宝吐奶,可在喂奶后 1 小时内适当侧卧(需家长在旁看护,避免翻身俯卧)。
2. 睡眠习惯
避免 “抱睡”“奶睡”:宝宝犯困时放在床上,让其自主入睡(可轻拍、哼歌安抚),长期抱睡 / 奶睡易导致宝宝依赖,难以独立入睡;
规律作息:白天喂奶后可陪宝宝玩 10-15 分钟(如看黑白卡、轻声说话),夜间喂奶后保持安静,帮助宝宝建立 “白天活动、夜间睡眠” 的节律。
安全护理:规避潜在风险
新生儿自我保护能力为零,家长需提前排查环境中的安全隐患,重点注意以下几点:
避免窒息风险:
床上不放置枕头、被子、毛绒玩具,喂奶后竖抱拍嗝,避免吐奶呛咳;
给宝宝穿衣服时,先穿袖子再穿头部,避免衣物捂住口鼻;
不要让宝宝独自睡在沙发、成人床(成人翻身易压到宝宝,或宝宝滚落),需睡在婴儿床。
避免风险:
冲奶、洗澡前必须试温(水温 38-40℃,奶温 40-45℃);
避免宝宝靠近暖气、热水袋(若用热水袋,需用毛巾包裹,温度不超过 50℃,且不直接接触宝宝皮肤)。
避免感染风险:
接触宝宝前必须洗手(尤其是外出后、换尿布后、喂奶前);
避免过多亲友探望(尤其是感冒、发烧的人),减少交叉感染;
宝宝的衣物、毛巾、纸尿裤需单独清洗,避免与成人衣物混洗(成人衣物多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