母乳喂养(推荐)
喂养频率:出生 1-3 天内,每 1-3 小时喂 1 次(每天 8-12 次);3 天后可根据宝宝饥饿信号(如咂嘴、扭动、哭闹)喂养,无需严格卡点。
正确姿势:常用 4 种姿势,需确保宝宝 “含乳正确”(含住乳晕而非仅乳头,避免乳头皲裂):
摇篮式:妈妈坐姿,用手臂托住宝宝头部,使宝宝腹部紧贴妈妈腹部,嘴巴对准乳头。
侧躺式:妈妈与宝宝侧身相对,腹部相贴,适合夜间喂养,避免妈妈疲劳。
橄榄球式(环抱式):妈妈将宝宝抱在身体一侧,手臂支撑宝宝头部和背部,适合剖腹产妈妈、早产儿或双胞胎。
交叉式:与摇篮式类似,用对侧手臂托住宝宝头部(如喂左侧乳头用右手托),适合新手妈妈掌握含乳。
喂养后护理:每次喂完后,必须竖抱宝宝(让宝宝头部靠在妈妈肩膀上),轻拍其背部 10-15 分钟,直到宝宝打出 “饱嗝”,避免吐奶、溢奶导致呛咳或窒息。
皮肤护理:预防过敏与感染
新生儿皮肤娇嫩(厚度仅为成人的 1/3),屏障功能弱,易受刺激引发红疹、脱皮,护理核心是 “清洁温和、保湿到位、避免刺激”。
1. 日常清洁
洗澡频率:出生 1 周内(脐带未脱落前),用温水擦拭身体(重点清洁面部、颈部、腋窝、腹股沟等褶皱处);脐带脱落后,每周洗澡 2-3 次即可(过度洗澡会破坏皮肤油脂层,导致干燥)。
洗澡步骤:
准备:提前备好温水(38-40℃,用水温计或手腕内侧试温)、婴儿专用沐浴露(无香精、无皂基)、柔软毛巾、换洗衣物、纸尿裤;
过程:家长用一只手托住宝宝头部和颈部(拇指扣住宝宝下颌,避免滑落),另一只手轻柔清洗;先洗面部(用清水,避免沐浴露入眼),再洗身体(褶皱处轻轻揉搓,避免用力擦拭),后洗臀部;
后续:洗完后立即用柔软毛巾吸干水分(避免摩擦皮肤),重点擦干褶皱处(如腋窝、腹股沟、颈部),然后涂抹婴儿专用润肤露保湿。
臀部护理(预防红屁屁):
及时换纸尿裤:每次排便后立即更换,排尿后每 2-3 小时更换 1 次(避免尿液 / 粪便长时间刺激皮肤);
清洁方式:用温水清洗臀部(避免用湿巾直接擦拭,部分湿巾含酒精 / 香精,易刺激皮肤;若用湿巾,需选无刺激的婴儿专用款),擦干后涂抹护臀膏(形成保护膜,隔离刺激);
透气时间:每次换纸尿裤时,让宝宝臀部暴露在空气中 5-10 分钟(保持干燥,减少红屁屁风险)。
2. 常见皮肤问题处理
脱皮:出生 1-2 周内,宝宝全身可能出现轻微脱皮(正常生理现象,因皮肤适应外界环境),无需特殊处理,避免撕扯脱皮,可涂抹润肤露缓解干燥;
湿疹(奶癣):表现为面部、颈部出现红色小疹子,可能伴随瘙痒;护理要点:保持皮肤清洁保湿(选择无刺激的湿疹专用润肤霜),避免过热(过热会加重湿疹),母乳喂养妈妈需规避辛辣、海鲜等易过敏食物(若湿疹严重,需就医使用弱效药膏,如氢化可的松乳膏,遵医嘱使用);
热疹(痱子):因环境过热、汗液排出不畅导致,表现为颈部、腋窝、背部出现白色 / 红色小疹子;护理要点:降低室温(22-24℃),减少衣物(穿宽松、透气的纯棉衣物),用温水擦拭后涂抹痱子粉(选择无滑石粉的玉米淀粉痱子粉,避免吸入)。
新手家长常见误区
误区 1:给新生儿绑腿—— 新生儿腿部弯曲是正常生理现象(因在子宫内长期蜷缩),无需绑腿,绑腿会影响髋关节发育,可能导致髋关节脱位。
误区 2:频繁给新生儿剃胎发—— 胎发会自然脱落,频繁剃发易损伤头皮毛囊,增加感染风险,若需理发,用婴儿专用理发器(留 1-2cm 长度)。
误区 3:宝宝哭闹就喂奶—— 哭闹可能是困了、尿了、不舒服,需先排查原因,再针对性安抚,避免过度喂养(导致腹胀、吐奶)。
误区 4:自行给宝宝用药—— 新生儿肝肾功能未发育,用药需严格遵医嘱(如退烧药、感冒药,不可用成人药或随意增减剂量)。
器具选择与清洁
核心器具:选择适合宝宝月龄的奶瓶(建议玻璃或食品级 PP 材质,150-240ml 容量)、配套奶嘴(新生儿选 “圆孔慢流速”,避免呛奶)、奶瓶刷(软毛,区分瓶身和奶嘴刷)、锅(蒸汽或煮沸均可)。
清洁流程:
每次使用后,先用流动温水冲洗奶瓶 / 奶嘴,去除残留奶液(避免奶渍干涸后难清洁);
用奶瓶刷彻底刷洗瓶底、瓶口螺纹处、奶嘴孔及奶嘴内侧(重点清理奶液残留死角);
:新生儿期建议每次喂养前都,可将器具放入沸水中煮 5-10 分钟(奶嘴煮 3 分钟即可,避免老化),或用蒸汽锅按说明操作;
后取出,放在干净的架上晾干,避免用抹布擦拭(防止二次污染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