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后妈妈护理:
生活护理:营养膳食搭配、协助产妇全身擦浴。
专业护理:产褥期观察、护理,产后心理指导,协助母乳喂养、乳房保健护理。
健康指导:协助产妇做产褥操,帮助产妇恢复健康。
日常服务:产妇营养餐制作,为产妇及婴儿清洗衣物,打扫房间卫生等。
冲调配方奶:严格按 “先水后粉” 比例
冲调浓度直接影响宝宝肠胃负担,必须遵循奶粉包装上的官方比例(不同品牌比例可能不同,如 “1 平勺奶粉配 30ml 温水”),不可随意增减奶粉量:
准备温水:用手腕内侧试温(感觉温热不烫为宜,水温约 40-50℃)—— 水温过高会破坏奶粉中的营养成分(如益生菌、维生素),过低则导致奶粉溶解不充分,易结块堵塞奶嘴,还可能引起宝宝。
加入温水:先往后的奶瓶中倒入规定量的温水(避免先加奶粉导致水量不足,浓度过高)。
添加奶粉:用奶粉自带的勺子取粉,每勺需 “刮平”(用干净的刀背或勺子边缘轻轻刮去勺口多余的奶粉,避免压实),按比例加入奶瓶中。
充分溶解:盖紧奶瓶盖,双手握住奶瓶轻轻摇晃(顺时针或上下轻柔摇晃,避免用力摇晃产生大量气泡 —— 宝宝喝到气泡易胀气、吐奶),确保奶粉无结块。
再次试温:滴 1-2 滴奶液在手腕内侧,确认温度适宜后再给宝宝喂养。
喂养过程:观察宝宝状态,控制喂养速度
奶嘴充满奶液:喂养时始终保持奶瓶倾斜,确保奶嘴内没有空气(若奶嘴一半是奶、一半是空气,宝宝会吸入大量空气,导致胀气、打嗝)。
控制喂养速度:避免宝宝吃得太快(如奶嘴孔过大时,奶液会快速流出,宝宝易呛奶),若发现宝宝吞咽过急、呼吸急促,可暂停喂养,轻拍宝宝背部,待其呼吸平稳后再继续。
观察宝宝反应:喂养中注意观察宝宝的表情(如是否有皱眉、哭闹,可能是温度不适或姿势不舒服)、吞咽情况(是否有呛咳、吐奶),若宝宝出现面色发紫、剧烈咳嗽,需立即停止喂养,将宝宝竖抱,头靠在妈妈肩上,轻拍背部排出异物。
按需喂养,不强迫:新生儿期(0-1 个月)通常每 2-3 小时喂养一次,每次喂养量约 30-60ml(具体量需根据宝宝的饥饿信号调整,如宝宝咂嘴、扭动身体、哭闹时再喂),避免强迫宝宝喝完瓶中剩余的奶(过度喂养易导致宝宝肠胃负担加重,引起肥胖或吐奶)。
核心注意事项:规避健康风险,保障宝宝安全
禁止 “调奶误区”
不随意增减奶粉量:浓度过高(奶粉多、水少)会导致宝宝肠胃渗透压升高,引发、腹胀,甚至损伤肾脏;浓度过低(奶粉少、水多)则导致营养不足,影响生长发育(如体重增长缓慢)。
不使用矿泉水 / 纯净水冲调:矿泉水矿物质含量高(如钠、钙),新生儿肾脏无法代谢,易增加肾脏负担;建议使用煮沸后冷却的自来水(符合饮用水标准),或选择婴幼儿专用饮用水。
不与其他食物混合:新生儿期(0-6 个月)除配方奶外,无需添加任何其他食物(如米汤、葡萄糖水、果汁)—— 米汤营养价值低,会占据宝宝胃容量,影响奶量摄入;葡萄糖水易导致宝宝口味变重,拒绝喝白开水,还可能引起血糖波动。
严格控制奶液保存时间
冲调好的奶液:室温下(25℃以下)放置不超过 1 小时;冷藏(4℃以下)不超过 24 小时(需密封好,与其他食物分开存放);冷冻(-18℃以下)不超过 1 个月(建议分装成单次喂养量,避免反复解冻)。
解冻与加热:冷冻的奶液需先放入冰箱冷藏解冻(不可室温解冻或用微波炉加热),解冻后用温水(40℃左右)隔水加热(将奶瓶放入盛有温水的容器中,轻轻摇晃奶瓶,使奶液均匀受热),加热后需在 1 小时内喝完,且不可反复加热(反复加热会滋生,破坏营养)。
观察宝宝的喂养反馈
排便情况:配方奶喂养的宝宝,大便通常为淡黄色或黄色,质地较稠(类似牙膏),每天 1-3 次(新生儿期可能次数更多,属正常);若大便干结(如羊粪球状)、腹泻(水样便、次数频繁)、大便带血或黏液,需及时就医(可能是奶粉不适或肠胃问题)。
体重增长:新生儿期(出生后前 3 个月)体重每月增长约 600-1000g,若连续 2 个月体重增长缓慢(低于 500g / 月),需排查是否是喂养量不足、奶粉不适或其他健康问题(如消化吸收障碍),及时咨询儿科医生。
过敏信号:若宝宝喂养后出现皮疹(如湿疹加重、荨麻疹)、呕吐(频繁吐奶,且呈喷射状)、腹泻、腹胀、哭闹不止,可能是对配方奶中的成分(如牛奶蛋白)过敏,需在医生指导下更换为低敏配方奶。
其他安全细节
不 “躺着喂”(无人看护时):若让宝宝独自躺着喝奶,奶瓶可能会压迫宝宝口鼻,导致窒息风险,且易吸入空气引起胀气。
定期更换奶嘴:奶嘴属于消耗品,硅胶奶嘴建议每 1-2 个月更换一次(若发现奶嘴有破损、变形、老化,需立即更换),避免奶嘴孔变大或堵塞,影响喂养。
避免 “过度喂养”:按需喂养不是 “按需喂到饱”,若宝宝吃饱后会主动推开奶瓶、转开头,此时无需强迫喂养 —— 过度喂养会导致宝宝肠胃负担加重,还可能增加成年后肥胖的风险。